立即注册 登录
临药网 返回首页

邱冶1的个人空间 http://www.linyao.net/?15683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帖过来的 几项体检化验指标的介绍

热度 5已有 1025 次阅读2011-11-15 19:58 | 化验, 体检

几项体检化验指标的介绍  

一.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一种异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和/或降解障碍

    .正常的甘油三酯水平:儿童<l00mg/dL(1.13mmol/L),成人<150mg/dL(1.7mmol/L)

    .临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50~500mg/dL(2.83-5.65mmol/L)

    .明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大于500mg/dL(5.65mmol/L)

    .生理:主要含有脂蛋白的甘油三酯为

    乳糜微粒:在进食后状态下,由肠道吸收饮食中的脂肪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空腹状态下,由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在肝内进行内源合成

    中等密度脂蛋白(IDL):由乳糜微粒和VLDL降解形成

    .分型:基于脂蛋白类型的不同,分为下列类型

    Ⅰ型:乳糜微粒明显升高,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常出现在儿童期。临床常伴发由胰腺炎、肝脾肿大、发疹性黄瘤和视网膜脂血症引起的腹痛。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病因可为原发(常染色体隐性)也可为继发,如SLE、γ球蛋白发育不良

    ⅡA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参见高胆固醇血症

    ⅡB型: LDL及VLDL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高。原发病包括几种遗传疾病,继发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肾疾病、卟啉症、多发性骨髓瘤

    Ⅲ型:IDL升高(血β脂蛋白异常),表现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多数原发性病人为脱辅基蛋白Ez纯合子异常,继发原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和γ球蛋白发育不良

    Ⅳ型:VLDL升高,伴有高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某些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

    Ⅴ型:乳糜微粒及VLDL升高,伴有明显增高的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因LPL或apo-C缺陷造成常染色体隐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

    注意:上述分级只是为了说明此种疾病,很少涉及到遗传性和发病机理。血浆脂蛋白在任何个体中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这是一种可以预计到的现象,因为在VLDL和LDL的代谢和饮食对VLDL的作用之间存在有前体-生成物这样的关系同一种疾病可导致多种不同的脂蛋白模式,而多种疾病又可引起同一种脂蛋白表型。

常有人将血脂与甘油三酯视为同一体,实际上,甘油三酯(TG)仅是血脂的一种,血脂还包括其它物质如胆固醇等。血中甘油三酯(TG)与胆固醇一样,也都是存在于各种脂蛋白中。而血甘油三酯则是所有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总和。血中颗粒大而密度低的脂蛋白所含甘油三酯的量多。当病人的血甘油三酯特别高(颗粒大、密度低的脂蛋白过多)时,血液会呈乳白色,将这种血静置一段时间后,血的表面会形成厚厚的一层奶油样物质,这便是化验单上报告的所谓的“脂血“。

甘油三酯的功能与胆固醇截然不同,甘油三酯是人体主要的能量储存库。尽管甘油三酯有诸多生理功能,但凡事物极必反,过多的甘油三酯会导致脂肪细胞功能改变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并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而且,血液中甘油三酯过高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

 (1)合理调节饮食是治疗高血脂症的重要环节。应限制每日总热量,使体重逐渐达到标准体重;

限制糖和脂类食物的摄入;每日摄入脂类不超过总热量的30%。每日盐小于6克。肉类限制75克。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奶每日限制250克。谷类食物每日350~500克。糖每日10克。新鲜蔬菜400~550克。豆类30克。水果50克。植物油20克之内。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应少饮酒,不吸烟,适宜的体育运动。

(3)积极治疗引起高血脂症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

(4)避免使用某些可升高血脂的药物。如激素等。

(5)正式使用降脂药物。

体育运动没有特殊要求,进行身体能承受的,不过分激烈运动即可。

二. 总蛋白TP

正常范围

    新生儿 46~70g/L(出生~1周 44~76g/L);

    7个月~1岁 51~73g/L;

    1~2岁 56~75g/L;

    3岁以上 60~76g/L;

    成人 60~80g/L。

 检查介绍

    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病造成的蛋白丢失的情况。

 临床意义

增高:

    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降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

    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

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

    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三.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诊断原发性肝癌。检测AFP的含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较目前常用的诊断肝癌的B型超声波、同位素扫描和血液生化测定等方法敏感。用琼脂扩散法能检出1~3mg/L以上,阳性率可达75%左右。反向血凝法较琼脂扩散法灵敏度高100~200倍;放射免疫法能检出纳克水平的AFP,较琼脂扩散法灵敏1000倍,可使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达90%左右。其它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胆管细胞癌等也可致AFP升高,但肝转移癌却极少增高。

正常参考值报道不一,上海瑞金医院报告为2525μg/L以下;北京地区报告为202μg/L以内;Pnrve报告为11~13μg/L。肝细胞癌患者多数在500μg/L左右。AFP的动态变化能观察病情进展状态,因而对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Kwata等(1969)检测1例肝癌患者血清AFP仅31μg/L,1年后即达10,000ug/L。Purres报告1例血清AFP为300μg/L的患者,经尸检证实其肝癌结节的直径仅0.5cm。另外,检测肝癌患者血清AFP还可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放射免疫法可在一些肝病患者血清中测得较高含量的AFP。瑞金医院报告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各60例,测得AFP含量在25~40μg/L者分别占13.3%、11.7%、3.5%和41.7%。因此对于低水平AFP的肝病患者,特别是50~400μg/L左右者,应进行多项动态检测才能与肝癌进行鉴别。一般急性肝病可随病情好转AFP含量下降或正常,肝硬化可呈下降或持续低水平,肝癌则逐渐上升。

先天性疾病的诊断:检测羊水中AFP含量的意义已引起注意,Rendle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无脑儿羊水中含量显着升高。正常妊娠12~16周羊水AFP含量为21.1±1.2mg/L,以后逐月下降,足月时为0.5±0.2mg/L。无脑儿患者在妊娠26~31周为95.7±19.3mg/L,32~38周为25.7±5.9mg/L。先天性肾病及脊柱裂也有类似报道。因此用放免法检测羊水中AFP含量,有助于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出生前诊断。

血清AFP升高,还可出现于畸胎瘤、睾丸和卵巢肿瘤等。母体血中AFP升高还可见于异常妊娠,如:胎儿有脊柱裂、无脑儿、脑积水、十二脂肠和食道闭锁、肾变性、胎儿宫内窒息、先兆流产和双胎等。

甲胎蛋白AFP, 参考值: 0.5~5.5 iu/ml.

四. 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主要存在于直、结肠癌组织及胎儿肠粘膜内,结肠癌、胃癌、肺癌、胆管癌该指标明显升高。也存在于肝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由细胞分泌产生的CEA进入局部体液及血液中,因此在上述癌症的血清及胸、腹水,消化液内可出现CEA的异常增高。肺癌的胸水CEA往往高于血清。

CEA正常参考值因方法不同而稍有差异。其含量无性别差异,但随年龄增高稍有上升。吸烟者有轻度增高。

原发性结肠直肠癌在早期未转移时,CEA阳性率为45%~80%左右,已转移的患者其CEA的浓度和阳性检出率均升高。CEA的测定可做为观察疗效的依据之一。

文献报道胰腺和胆道肿瘤的阳性率可达60%~70%,胃癌、肺癌阳性率50%左右。硬化性肝管炎时也可见CEA升高。

其它疾病如: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酒精性肝硬变、活动性肝病等)部分病人的含量也可增高,但其值远低于恶性疾病,一般小于20μg/L。对于一些难以鉴别的病例可做动态观察,其值逐渐上升或持续高水平则良性的可能性较小。癌胚抗原是在胚胎时胃肠道、肝、胰腺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成年人胃肠道中也有少量合成,但不进入血液系统而是通过胃肠道排出,因此,在正常成年人血清中只有微量的癌胚抗原。在胃肠道肿瘤时,血清中的癌胚抗原会明显升高,如果血清中的癌胚抗原超过每升血20微克,提示有胃肠道肿瘤。但是其它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一些良性疾病如非特异性结肠炎、胶原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升高.

癌胚抗原呈阳性不一定是癌症,一些消化道疾病也会引起癌胚抗原呈阳性,当然也有的正常人偶尔也会稍微高一点。为了慎重期间建议继续复查,如果癌胚抗原持续升高需要排除肿瘤的可能。

癌胚抗原CEA , 参考值: 非吸烟者0.2~4.1 ng/ml; 吸烟者0.2~9.8 ng/ml.

五. 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简称ALT)升高在临床是很常见的现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该脏器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ALT升高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ALT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其胞内浓度高于血清中1000-3000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因此,AL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但它并不具器官专一性,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它的增高。明显升高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度升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肝脓肿,心梗、心肌炎、心衰等也可轻度升高。因此对ALT升高的评价应密切结合临床。部分ALT升高与脂肪肝、饮用酒精有关。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较多。但有些药物治疗效果可以但容易反复,致使一些肝脏疾病长期不能治愈,大量的肝细胞遭受破坏。如何保护肝细胞,是保护肝脏功能的关键所在。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转氨酶异常,必须加以鉴别

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7、其它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但这些疾病各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可借助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此外,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亦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所以你需要到医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才能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六. 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5%~20%来自骨髓和肝脏,称为旁路胆红素。 胆红素对身体而言是废弃物,但若是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却透露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的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直接胆红素(Bilirubin Direct)在0.5mg/dl以下、总胆红素(Bilirubin Total)在1.3mg/dl以下属正常范围。 参考资料: 胆红素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提起胆红素,人们总是把它与黄疸联系在一起,因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对胆红素转化功能受损,以及胆红素排泄的障碍,均可使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进入组织,尤其是巩膜、皮肤,使其黄染,形成黄疸病。但最新研究发现,胆红素对心脏却有保护作用。 根据《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杂志报道:美国犹他州大学医学院霍普金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对161名早期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20名,女41名)进行研究,并把155名没有冠心病的男女患者做为对照组。然后根据血液胆红素浓度把他们分为5组,结果发现,胆红素浓度最高的一组(平均男性17mmol/l,女性16mmol/l)较胆红素浓度最低的一组(平均男性6.9m mol/l,女性5.1mmol/l)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80%。这说明胆红素浓度低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说明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具有保护作用。 该项研究认为,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因为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阻塞或狭窄,形成冠心病或诱发冠心病猝发。

胆红素增高常见于以下二种原因:

  1.肝脏疾患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

  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所以你现在重要的是,对出现的胆红素高,应该积极查清病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增高

常见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胆囊炎(dannangyan)胆囊因细菌感染发炎,发病多与胆囊存在结石、胆囊管阻塞,致使胆汁排出不畅有关。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多表现为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和发热,体检右上腹出现压痛、肌紧张,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等。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消化不良。B型超声及胆囊造影等检查均有诊断价值。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如无并发症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胆囊坏疽、积脓、穿孔等)时,可先禁食、止痛、输液、应用抗菌素等非手术疗法,如病情加重或有并发症发生时,则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反复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的慢性胆囊炎亦应手术治疗。


路过

鲜花
4

握手

雷人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hbxrmyyyjk 2011-11-16 07:20
学习学习
回复 lqfnhc78 2011-11-16 15:54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复 lqfnhc78 2011-11-16 15:54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复 阿秀 2011-11-16 17:24
药师的相关专业
回复 liyaoshi999 2020-4-6 14:57
谢谢分享!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