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临药网 返回首页

nayuki的个人空间 http://www.linyao.net/?46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抗生素后效应(PAE)

热度 17已有 833 次阅读2010-9-5 11:16 |个人分类:临床|

概念
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机制
1.细菌非致死性损伤  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2.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  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

影响因素
1.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与作用靶点的亲和力、对细菌损伤程度、靶点功能恢复时间等是pae的决定因素;药物种类与浓度、细菌种类、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等都是PAE的重要影响因素。
2.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很明显的PAE。
3.抑制DNA拓扑酶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PAE也较长。
4.作用于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过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PAE值不尽相同,与药物同其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合位点及亲和力有关。β内酰胺类药物多 数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的PAE。β内酰胺类药物的某些品种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中隔细胞壁黏肽合成的内肽酶后,细菌分裂受阻,但其对影响外周细 胞壁合成的糖苷酶影响较小,使细菌仍可继续伸长,产生丝状体,其中包含了数十个细菌体,当药物清除后内肽酶功能恢复较快,细菌迅速分裂,使PAE较小甚至 呈负值。而另一些品种,如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血浆半衰期较短,但因可同时作用于内肽酶与糖苷酶,使细菌产生球状体而恢复正常形态和继续生长的 时间延长,故也有较长的PAE。碳青霉烯类药物血浆半衰期并不长(1~2小时),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PAE却很长。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等虽然血浆半衰期较 长,但PAE仍很短。所以PAE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药物作用机制,并不取决于血浆半衰期长短。

感谢百度百科,也很强大!

路过

鲜花
9

握手
5

雷人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588997 2010-9-5 16:08
写的很好,我已经学习过了。
回复 gaoshidong 2010-9-6 14:29
不错,希望经常有新内容
回复 nayuki 2010-9-10 07:27
高世东: 不错,希望经常有新内容
争取多总结一些,最近忙哦
回复 haolaog 2010-12-4 17:33
回复 haolaog 2010-12-8 00:10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