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药师自身寻找原因,药师参与临床最大的瓶颈是临床实践的欠缺。而医学是一门“软科学”,即不是普通老百姓期待的那种“1+1=2”这样的硬科学。医学甚至不同于药学,医学更注重实践。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药师如果仅仅掌握药学这一支武器,看问题就是平面的,就不能理解医学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学科,病人也同样。但是不是就完全不能纸上谈兵呢?也不是。正是由于医学是一门集以正常和合理思维为基础的实践性和总结性科学,我们可以依赖已经成熟的资料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指导。
在工作中药师另外的一个学习中的瓶颈就是系统性差,本身在学校的学习就缺乏系统性的临床学习,在工作中更是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又导致很多问题的无解。我们药师能不能反问一下自己:既然医师为了工作可以关注到包括基础医学、检验、药理学、影像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多方向。我们药师能不能也要把工作相关的临床知识补充上来呢?我不赞成进入临床的药师单单就拿药学一支武器进行合理用药的评判和指导。这样就远远落后于临床了。那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弥补临床知识的欠缺呢?我觉得可以从常见病基础知识入手,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疾病治疗指南来学习。这样可以较快弥补医师和药师之间的信息鸿沟,找到共同语言。如果在内分泌科下临床,我想ADA的糖尿病指南是必须要掌握的。如果要点评门诊支气管炎的抗生素应用处方,那么ATS/IDSA美国胸科学会/传染病学会2007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和中华医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是必须熟读掌握的。遇到高血压,那么美国JNC-7(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io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最新版是必须读的。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看医师。一名医师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诊断知识,他们还要掌握影像学、检验、各项检查、治疗学包括药理学、急救医学、解剖、生理生化等等在临床实践中随时可以用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由于天天接触,就在不断强化记忆过程中。医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学习独立作战能力,他们没有被告知将来要依靠检验师或者药师或者放射医师,这些知识结构,都要求医师一个人作为独立作战人,需要学习和掌握。医师在职业过程中,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同时医师的工作,是辛苦和有很多困惑无奈的,每天面对的就是要治病救人,疾病没有起色,患者没有救治成功,拷问最多的,承担最多的也是医师。年轻的医师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和责任是药师所没有承担的。无论药师还是医师,谁都不愿故意放任疾病肆虐,都希望患者康复出院。
当然,从药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很多医师用药是过度的、不合理的。包括我自身,对部分医师的用药也是持反对态度,因此在医院的处方点评会中,某几个用药问题会反复提出,我们会坚持一年提出我们的建议,好在医院的大部分专家坚定的支持我们的点评意见。同时,也有很多负责任的医师所开具的用药,基本上都是向着疾病转归良好的方向所开具的。就比如楼下奥美拉唑80mg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病例,我个人的看法是医师出于治疗需要进行开具,不属于故意滥用药物的范围。但是如果一张急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这样用药:异帕米星(依替米星)+氨曲南。或者对于一个“丹毒”的患者处方异帕米星(依替米星),我们就认为存在反常用药的嫌疑!或者对于一个I甲类切口预防使用异帕米星(依替米星),我们认为不是医学知识范围内的选药失误,可能存在用药反常!
深入临床的药学工作,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也不能纵容真正的药物滥用,当我们具备了分辨的能力和感觉,就能很快分清什么临床治疗用药和临床不合理用药了。